Quantcast
Channel: 我是王秀云的BLOG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6

[转载]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
0
0
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弘一大师绘罗汉图
道元法师题写弘一大师语录“天心月圆”

 

弘一法师书画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1918年出家,1942年逝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的一生,以出家为界,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出家前,他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兼擅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他所创作的歌曲,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几乎家喻户晓;他在日本发起话剧社,亲自饰演茶花女,开创了中国话剧事业;他是中国最早画西洋画和教授西洋画的人之一……出家后,他是誉满天下的佛界大师,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法师是一个没有自己寺院的云游和尚,是一位律己至严的“苦行僧”。他彻底抛却了一切世俗享受。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还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一把洋伞则用了30多年。所居寮房,除了一桌、一橱、一床,别无他物;24年里,均以衣服代枕。他持斋甚严,每日早午二餐,过午不食,饭菜极其简单。有官员请他赴宴,他回字条曰:“为僧只合住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他致力于律典的整理,写出《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 

 

       弘一法师60岁那年,写了一首偈语,词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暗示自己将不久人世。1942年9月24日、25日,他讲律时精神略倦;10月1日起发低烧,但仍每日写字,饮食渐少;10月5日起只喝水,拒服药;10月6日命侍者学人妙莲法师至榻前记录遗言及“助念”。他并无致命之病,但他要“走”了;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4个字,是为绝笔;10月13日,他“走”了…… 

 

        望着这位圣者——弘一法师的涅槃瑞相,我的心灵为之震撼。身着旧衣裤,赤足,头枕右臂侧卧,面容安祥;身下是单薄的木板床,床下是破旧的草鞋,此外了无一物——但整幅照片,看上去是那样素朴、纯真、自然。我了解弘一法师的故事,我知道,我所凝望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学生丰子恺曾说:弘一法师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人的生活可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二层是精神生活,就是艺术;三层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所以,他不满足于一二层的生活,不断攀援,终于做了一个真正的和尚……凝望这珍贵的照片,我相信丰子恺所言不虚。


[转载]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的涅槃瑞相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的涅槃瑞相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转载]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李叔同绘《山茶花》(水彩画,留日时作品)

[转载]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1911年李叔同作静物  材质、形制:布面 油彩 尺寸:40×57cm 2008-4-29

[转载]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书法作品欣赏

圣者之死
                                          茗心堂
[转载]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的涅槃瑞相

    早已不是圣人的时代了,然而望着这位圣者——弘一法师的涅槃相,我的心灵仍为之触动。身着旧衣裤,赤足,头枕右臂侧卧,面容安祥;身下是单薄的木板床,床下是破旧的草鞋,此外了无一物——但整幅照片,看上去是那样素朴、纯真、自然。我不是一个佛教徒,但我了解弘一法师的故事,我知道,我所凝望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生于1880年,1918年出家,1942年逝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的一生,以出家为界,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出家前,他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兼擅书法、篆刻、绘画、音乐、戏剧、诗文;他所创作的歌曲,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几乎家喻户晓;他在日本发起话剧社,亲自饰演茶花女,开创了中国话剧事业;他是中国最早画西洋画和教授西洋画的人之一……出家后,他是誉满天下的佛界大师,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法师是一个没有自己寺院的云游和尚,是一位律己至严的“苦行僧”。他彻底抛却了一切世俗享受。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还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一把洋伞则用了30多年。所居寮房,除了一桌、一橱、一床,别无他物;24年里,均以衣服代枕。他持斋甚严,每日早午二餐,过午不食,饭菜极其简单。有官员请他赴宴,他回字条曰:“为僧只合住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他致力于律典的整理,写出《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  
  
    弘一法师60岁那年,写了一首偈语,词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暗示自己将不久人世。1942年9月24日、25日,他讲律时精神略倦;10月1日起发低烧,但仍每日写字,饮食渐少;10月5日起只喝水,拒服药;10月6日命侍者学人妙莲法师至榻前记录遗言及“助念”。他并无致命之病,但他要“走”了;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个字,是为绝笔;10月13日,他“走”了……  
  
    弘一法师在俗时的学生丰子恺曾说:弘一法师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人的生活可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二层是精神生活,就是艺术;三层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所以,他不满足于一二层的生活,不断攀援,终于做了一个真正的和尚……凝望这珍贵的照片,我相信丰子恺所言不虚。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弘一法师涅槃瑞相”

                          文友

[转载]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的涅槃瑞相
   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人生亦然。
  我相信,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是精神的感化。
  这张照片,抚去了压在我心头的纷烦。我顿时觉得豁然开朗,一脸轻松,我想我也和迦叶尊者一样破颜微笑了。
  照片上的弘一法师横卧着,粗布衣裳,赤足,头枕右臂。一双草鞋,我不经想起苏东坡的词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照片上的弘一法师眼睛闭着,面容安详,身下是单薄的木板床。生前已是悲喜交集的他,与孔子不忧不惧,庄子天地为被褥,佛空空也空,又是不同的。他是看见山看见水的人,悲的,欣的,是遇见佛了。
  误入人间的游子,终于归家了。
  这只是一张纪念性的照片,没有太强的艺术表现力,顺光,全景,展现了大师的姿态和生活环境,从中我们读出了大师的悲天悯人,物质追求的极度贫乏,正是他精神境界无比饱满的写照。这张照片若做了新闻照片,只是把大师的感召公布于世;若成为弘一法师画册之一,也只是给佛界增添一笔。但是,它真实地记录了大师的光芒,放在我们心里,可以开出莲花。
  悲者,念及苍生之苦而慈悲;欣者,放下痛苦,无可畏怖而心喜。悲喜交集,生如夏花灿烂,死如秋叶静美。入世与出世,在尘世间理会佛理真谛。
  (一)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涉世之初,万事万物在我们的眼里都还是本原,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
  早年李叔同很容易让人想起宋初的柳永,富有才气,喝酒吟诗,很是公子哥模样。渐渐地,为自己,他愿获得自由的爱情;为祖国,则望闯出一条救亡兴邦的康庄大道。
  然而现实中,在那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以主宰一个人婚姻的社会里,李叔同没有选择婚姻的自由;千疮百孔的近代中国,也叫他深深失望。情感的煎熬,婚姻的不幸,社会的黑暗让他认识到人生的痛苦。
  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的他,对许多事情懵懵懂懂的他,思想纯粹,固执地相信着,可却处处碰壁,对现实与世界产生了怀疑。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近百年中国文化发展史,李叔同被学术界公认为是通才和奇才,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从“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认识自我境界,他走到了超越自我层面。
  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如雾里看花,似真似幻,似真还假,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很容易在现实里迷失方向迷惑、彷徨、痛苦与挣扎,有的人就此沉沦在迷失的世界里,有的人开始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对一切都多了一份理性与现实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也不是单纯意义的水了。
  尝过红尘的诱惑,摘下虚伪的面具,李叔同把自己献给了艺术,成长为一位“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看透人间悲欢离合,写下了脍炙人口,至今流传的《送别》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 今宵别梦寒。
  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是离别。他已嗅到佛法的一丝气味,去寻找新的人生方向了。
  (三)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生当乱世,历尽百劫,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当了和尚。李叔同成了弘一法师,从此进入了他人生的第三阶段,就是丰子恺先生所说的“爬上三层楼”的阶段。
  受戒后持戒极严的他,完全按照南山律宗的戒规:不作住持,不开大座,谢绝一切名闻利养,以戒为师,粗茶淡饭,过午不食,过起了孤云野鹤般的云水生涯。“非佛经不书,非佛画不画,非佛事不做,非佛语不说”。或如好友夏丐尊所形容的,从“翩翩浊世佳公子”,一变而为“戒律精严之头陀”。
  这种变化,是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知道追求什么,放弃什么,这时,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有另一种内涵。
  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丰子恺曾说:弘一法师不是“走投无路,遁入空门”的,是为了人生根本问题而做和尚的。人的生活可分为三层;一层是物质生活,就是衣食;二层是精神生活,就是艺术;三层是灵魂生活,就是宗教。弘一法师做人一定要做得彻底,所以,他不满足于一二层的生活,不断攀援,终于做了一个真正的和尚。
  这珍贵的照片,使我相信丰子恺所言不虚。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殊难窥破,淡然处世,放下尘怨,正是大师之素志。照片上的弘一法师右肋而卧,神态安详,看破生死,看淡喜悲,令人不胜景仰。
  苦海无涯,佛法无边,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这第三层境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怀一颗慈悲之心,做一个行善之人。“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这才是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了。不断反省,不断思索,自觉,觉他,觉行才能圆满。
  静静地赏人生路上的山水,品清风明月,相看两不厌。
  因为大师让我们懂得,所以我们慈悲。

                            

                       圣者涅槃

                               文家

          [转载]弘一大师书画作品欣赏

弘一法师的涅槃瑞相

弘一法师侧卧于单薄的木板床上,着旧衣裤,赤足,了无余物。法师面容安详、纯真、自然,无丝毫与死神抗争之痕迹,犹如一片静美的秋叶默然飘落——来去皆从容,生死无分别,此佛门之最高境界也。

圣者涅槃

19421014日,弘一法师涅槃瑞相

弘一法师在圆寂之前两年曾作一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以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似谶语暗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弘一法师圆寂前三日,从容写下四字:“悲欣交集。”此为绝笔。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1880~1942)生于盐商家庭,晚清进士出身,曾留学日本,是一个少见的多才多艺的风流才子、传奇人物。他是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书画家,也是艺术教育家。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戏剧、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和成就。他创作的歌曲《送别》、《春游》《早秋》等广为传唱……然而,他却在功成名就、如日中天之际,于1918年看破红尘,抛却一切世俗的享受和名利,毅然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专修南山律宗,以青灯钟鼓为伴,坦然地过上了芒鞋破钵、寂寞清苦的生活。他没有自己寺院,是云水和尚、苦行僧。他从出家到圆寂的24年中,坚持每日早午两餐,过午不食,每夜皆以衣代枕……

弘一法师有云:“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鲁迅先生曾说过,原是王子的佛祖释迦牟尼,是因为“醉饱之后,目睹了宫女的睡态之丑,于是慨然出家”(此说似有对佛祖不敬之嫌)。那么,弘一法师是为什么出家呢?俗人如钓徒等辈当然难以理解。对大多数红尘中人来说,可能永远是一个不解之谜。

弘一法师出家前的弟子丰子恺先生曾作过这样的解说——“人的生活分三个层次,第一为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第二为精神生活,即艺术活动;第三为灵魂生活,即宗教信仰。弘一法师不是因走投无路而遁入空门的,是为了解决人生根本问题而做了和尚的,是为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此言可能不虚,但是,到底什么是“人生根本问题”呢?

钓徒愿求教于哲人、智者或先觉者,阿弥陀佛,善哉……

 

 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

 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

 

圣者涅槃

弘一法师绝笔:悲欣交集

 

涅槃:梵文Nirvana的音译,意译为圆寂——此为佛教全部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即断灭生死轮回,对“生死”诸苦及其根源“烦恼”的最彻底的断灭后,而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在佛教典籍中,一般亦作为死亡的代称。

 

拜祭弘一法师

                                           云飞月

弘一法师的人生可以说是一波三折,从一个风流的浪荡少年,转变为才华横溢的教育家,然后又成为一代得道高僧。可以说很少有人的经历有这么传奇。



李叔同,俗名李叔同,1880年生于天津。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在音乐、书法、绘画和戏剧方面,都颇有造诣。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

    弘一法师(1880-1942)
弘一法师既是才气横溢的艺术教育家,也是一代高僧。“二十文章惊海内”的大师,集诗、词、书画、篆刻、音乐、戏剧、文学于一身,在多个领域,开中华灿烂文化艺术之先河。他将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推向了极至,“朴拙圆满,浑若天成”,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一幅字为无尚荣耀。他是第一个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所创作的《送别歌》,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成为经典名曲。

    卓越的艺术造诣,先后培养出了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一些文化名人。他苦心向佛,过午不食,精研律学,弘扬佛法,普渡众生出苦海,被佛门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他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是中国绚丽至极而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

    弘一法师1918年出家,1942年逝于泉州不二祠温陵养老院晚晴室。他的一生,以出家为界,形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出家前,他是名扬四海的风流才子,……出家后,他是誉满天下的佛界大师,中国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

    弘一法师是一个没有自己寺院的云游和尚,是一位律己至严的“苦行僧”。他彻底抛却了一切世俗享受。出家24年,他的被子、衣物,还是出家前置办的,补了又补,一把洋伞则用了30多年。所居寮房,除了一桌、一橱、一床,别无他物;24年里,均以衣服代枕。他持斋甚严,每日早午二餐,过午不食,饭菜极其简单。有官员请他赴宴,他回字条曰:“为僧只合住山谷,国士宴中甚不宜。”他致力于律典的整理,写出《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等重要著作……  ­

­

    弘一法师60岁那年,写了一首偈语, 词云:

    君子之交,其淡如水;

    执象而求,咫尺千里;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

   花枝春满,天心月圆.

 

    暗示自己将不久人世。1942年9月24日、25日,他讲律时精神略倦;10月1日起发低烧,但仍每日写字,饮食渐少;10月5日起只喝水,拒服药;10月6日命侍者学人妙莲法师至榻前记录遗言及“助念”。他并无致命之病,但他要“走”了;10月10日下午,写“悲欣交集”四个字,是为绝笔;10月13日,他“走”了…… 

 

 弘一法师的涅槃瑞相

­

­ ­     望着这位圣者——弘一法师的涅槃瑞相,我的心灵为之震撼。身着旧衣裤,赤足,头枕右臂侧卧,面容安祥;身下是单薄的木板床,床下是破旧的草鞋,此外了无一物——但整幅照片,看上去是那样素朴、纯真、自然。我了解弘一法师的故事,我知道,我所凝望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太虚大师曾为赠偈:

以教印心,以律严身,

内外清净,菩提之因。



赵朴初居士评价大师的一生为:

深悲早现茶花女,

胜愿终成苦行僧,

无尽奇珍供世眼,

一轮圆月耀天心。

 

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名文涛,字叔同、息霜、释名演音,法号弘一。曾任《太平洋日报》文艺主编、浙江两级师范学校音乐美术教员,1918年出家,后为佛教律宗高僧。著有《李庐诗丛》、《护生画集》、《寒茄集》、《南山律宗传承史》等。
     1999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机关刊物《中国书法》杂志社与《书法导报》联合社会各界,评出了中国20世纪十大杰出书法家。(以下名字按评选得票数排列)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名俊、俊卿,原字仓石,中年后更字昌硕,七十岁后以字行,别号老缶。吴昌硕的书法以石鼓文为绝,其石鼓文融合篆刻用笔,凝炼遒劲,貌拙气酣,极富金石气息。其行书融进了清代大家王铎的风格。吴昌硕著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林散之(1898-1989)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江浦,原名以霖,号散之。曾任中国书协名誉理事、江苏书协名誉主席。早年学工笔人物画、书法,30岁前其书法得力于唐;后师从黄宾虹。先生尤擅草书。他以王羲之为宗,怀素为体,自成园转深雅、苍劲连绵的风格,擅山水画,工诗文。著有《江上诗存》、《林散之书法选集》。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更生。戊戌变法、百日维新的主要推动者之一。其书法尊崇帖法,富有创见。其著作《广艺舟双楫》对后世书坛影响很大,另外还著有《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康南海先生诗集》等。
    
于右任(1878-1964)陕西三原人,原名伯循,字右任,别署刘学裕,号古愚,笔名神州旧主、太平老人。他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辛亥革命。其书法特点是在北魏楷书中融入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可谓融碑帖于一炉。于先生尤擅草书,被誉为“当代草圣”。曾创作《标准草书》,擅诗文著作有《右任诗存》、《右任文存》、《于右任书法》等。
   
 沈尹默(1883-1971)浙江湖州人。原名君默,字中,号秋明、瓠瓜。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五四”期间曾任《新青年》编委,建国后历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上海市人民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主任,其书法以楷书、行书见长,其书作于清俊圆润中,呈劲健透逸之姿。著有《历代名家学术经验辑要释疑》、《书法沧丛》、《二五书法管窥》、《沈尹默书法集》、《秋明室杂诗》。
    
沙孟海(1900-1992)浙江鄞县人,原名文若,号石荒、兰沙。少承碑学流风,得吴昌硕指授。曾作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副主席、浙江省书协主席、西冷印社社长。著有《沙孟海论书从稿》、《沙孟海书法集》、《沙孟海翰墨生涯》等。
    
毛泽东(1893-1976)湖南省湘潭韶山冲人,字润之。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其政务之余喜爱诗词,书法擅狂草,用笔恣意、气势磅礴,章法洁构变化万千,著有《毛泽东选集》五卷,遗墨辑有《毛泽东书集手迹选》、《毛泽东题词墨迹选》、《毛泽东手书古诗词选》等。
   
 谢无量(1884-1964),四川乐至人。原名蒙,字大澄,后易名沈,号无量,别署啬庵。幼承庭训,习古文辞、诗赋。民国初期历任孙中山大本营秘书、参议,黄博军校教官等职,之后从事教育和著述,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建国后,历任川西博物馆馆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其碑帖兼融、甭散稚拙,雄浑俊逸。著有《中国大文学史》、《中国哲学史》、《诗经研究》、《佛学大纲》、《楚辞新论》、《谢无量书法》等。
    
齐白石(1863-1957),湖南湘潭人。原名纯芝,字渭清,后改名璜,字萍生,号白石,别号借山馆主者、白石山人、寄萍老人等。精诗文、绘画、篆刻、书法。其书法功力深厚、苍劲豪迈。建国后,历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出版有《齐白石作品集、《齐白石画集》、《白石诗草》等。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136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