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微博大V遭遇小说写作——《证据》的现实意义(文/王秀云)
2015-04-01 小说月报
当微博大V遭遇小说写作
——黄咏梅短篇《证据》的现实意义
文/王秀云
现在,讨论小说的现实意义,似乎是一个过时的话题,但小说又无法回避现实,我们的写作就是在现实的坐标系上实现的。微博,如今已经成为现实生活最清晰的镜子。一介平民和高管权贵在同一时刻同一平台纵览天下,大到顶层设计的全球局势,小到普通百姓的吃喝拉撒,乃至一花开一叶落,都会及时呈现。小说在面对这面庞大的镜子时能做些什么呢?会照照自己?照照现实?还是像黄咏梅的《证据》一样,打碎这面镜子,看看镜面反射的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证据》有两位叙述主角,一位是女主人公沈笛,还有一位是和她同命运的蓝鲨,蓝鲨是一条鱼。表面看,小说写一位微博大V和一名漂亮女主持人沈笛之间的情感故事。为了强化这一点,主人公名字就叫大维。他们乔迁之际,别人送了28条发财鱼,其中一条蓝鲨,黑色的,这条被豢养在奢华鱼缸中的蓝鲨,并没有身居贵地的愉悦,相反,她总是离群索居,孤独而又无助。一个月后,沈笛和大维到水族馆一起为她买一条伴侣,因为一时兴起,两人拍了一张合影。照片被沈笛发到了微博上,写着“我们在这里”。这件在玩微博的人看来无足轻重的一件事,却为大维引来了舆论灾难。因为大维在同一时间段里,发的微博是一张单人照,目的是给网民提供自己不在场的证据——他缺席了当天一场律师自发组团为维权公民林照辩护的庭审。他声称自己:“我在澳洲圣安德鲁大教堂前为此刻抗争的弟兄们祈祷。”玩微博的人都能想到,两张照片被截图,大维在微博上建立的支持维权的正义代言人形象被颠覆,一时之间,微博上经常上演的声讨、质疑、甚至谩骂,洪水一样涌向大维,大维崩溃了。而比他小21岁的沈笛,也在质疑自己和他的这段感情。大维一直说她睡觉打鼾,她信以为真,也无法为自己作证,小说最后,她在床头架起摄像头,真相即将解开,而那只和沈笛同命运共呼吸的蓝鲨也失踪了。
小说有三大亮点,一是和现实的高规格呼应,而不是贴着现实,复制现实。她在微博世界中,找到了最有力量的言说点,那些秉持正义,满篇华丽辞藻并且掌握话语权的大V,他们真实的人生和根本的目的真如他们在微博上所宣称的那样吗?他们的两面性是如何被遮蔽的?作家用犀利的目光,揭穿了现实的谎言。让人们更理智、更客观的看到微博世界。第二大亮点是蓝鲨和女主人公沈笛命运的呼应,蓝鲨本来是底层鱼,从不到上面浮游,但当她受到强有力的钳制,她也会反抗逃逸,哪怕为此一死。这让我们想起很多委身权贵的男人女人,他们以为找到了上升的通道,可更多时候,那不过是一条死路。第三个两点,也是最大的亮点——“我在这里”被截图,这个在微博世界司空见惯的情节,在小说中被隆重呈现,立刻就有了更加深刻的警示意义。用公共词语装点的大V,不过是混世界的华丽套路,他们和蒙蔽我们的其他力量一样,禁不起深挖和揭批。
还要说一下小说中的性描写,性是人欲,但在这篇小说中,在一个虚拟与真实相互映照的微博世界里,性从情感产物沦为了大V发泄分裂纠结情绪的工具,性脱离了爱欲、真情和人类赋予的一切诗意,堕入了精神排泄物的深重泥潭。
我个人觉得,小说如果结尾表达更清晰一些会更好。另外,大维介入林照案一事,可以再挖掘一下。总起来说,这是一篇和现实同频率,却又站在现实之上的小说。这也是黄咏梅最近几年写作的标志性特征。从她的《小姨》《走甜》到《父亲的后视镜》等一系列小说中,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她对现实生活敏锐独特的把握能力,我们难得见到对生活本身这样诗性而又准确的写作,这是文学与蓬勃兴起的自媒体一次贴心贴肺的对话,这也是微博进入文学史的一次优雅尝试。
短篇小说《证据》,作者黄咏梅,原发《回族文学》,《小说月报》2015年第4期选载
